第二波疫情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早,也更猛烈些。
5月22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透露,根据模型预测显示, 5月底最高峰感染人数4000万/周,第二波疫情高峰会在6月底,届时新增感染约6500万/周 。钟南山说,疫情防控战略已经调整为预防重症,因为感染是很难预防的。 5月24日,北京市卫健委最新发布的疫情周报(截至2023年第20周)显示, 新冠感染连续4周报告病例数居首位,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4周前上涨4倍 。同一天,陕西省教育厅发布《陕西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第3号预警》,将新冠病毒感染列为特别关注事件。

现在,尽管人们提及新冠不再色变,但仍有担忧与疑虑。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便是,如果未来注定要感染多次新冠,那重复感染到底会对人体造成多大危害?对于公众来说,又值不值得再次绷紧神经,去避免重复感染?
最终多数人不可避免多次感染
目前的重复感染有多常见?根据5月5日“中国疾控中心周报(CDC weekly)”发布的系列研究,重复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率大约为18.4%,多出现在首阳6个月后。海外不同国家、不同毒株的数据则表明,总体比例约在5%到15%之间。
但预计这一比例还会随时间推移,因免疫保护衰退及毒株变异而增长。钟南山就指出,自然感染后的中和抗体会在4个月后降低,而对于XBB变异株(防感染)的保护作用更差。
“健康状况越差、间隔前一次感染越久的人,每次面临新感染的风险也越大。”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,新冠病毒和流感等病毒类似,但因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高出几个等级,每年易感人群规模也更大。“最终多数人不可避免被多次感染,只是频率问题。”
目前可以肯定的是,重复感染对老年人、基础疾病等人群并不友好,尤其是当两次感染发生在短期内。2022年11月发表在《自然·医学》的一项研究调查了50万名“美国退伍军人”,发现二次感染导致死亡风险上升2.17倍,住院风险上升3.32倍,患上肺部疾病、心脏疾病的可能性也均升高超3倍。
在我国本轮第二波疫情中,多位临床专家观察到“二阳”者感染轻,重症病例少,病程也相对短。当调查范围不再局限于脆弱人群时,前述《自然》的报道援引英国一项研究发现,在近400万位新冠感染者中,二次感染后一个月内死亡风险降低61%,入住ICU风险减少76%。
重复感染会改变免疫系统吗?
另一个更长远的担忧是,新冠感染是否会带来免疫系统的持久损伤。即便二阳症状更轻,但损伤是否会随多次感染累积,最终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?
今年3月,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,感染后再接种疫苗,引发的细胞免疫反应比未感染接种疫苗者弱,文章称,这意味着“新冠感染对 CD8 +T 细胞反应的明显损害令人担忧。”
但如果说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,至少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依据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免疫学家 Sheena Cruickshank对《自然》表示,目前只有极少数常见病毒具有长期抑制免疫系统的能力,比如HIV。
“这种损伤应该是短期的、一过性的,至于多久能恢复到基线水平,和每个人自身身体素质有关。”常荣山说。此外,他认为由于二次感染普遍症状较轻,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反而会比首次小。
文章转载来源网络,不代表成马大健康网观点和立场。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,请及时联系我们(info@heatlhcaerchn.com)